听说过某家银行的柜员,日终结算的时候,因为一毛钱现金没有对上账,而整个部门的人加班到深夜。为了这区区一毛钱,银行付出的成本几千块都不止,何苦呢?
在以风控为头等大事的金融行业里,风险不在那一毛钱,而是背后的控制机制。于是,为了控制风险,银行都毫无例外地聘请了不同行业的专家,设置了风控、合规、法务、营运等各种部门,希望通过不同“零部件”之间的紧密配合,层层控制,来抵御内在或者是外来的风险。
银行是一台精密仪器。然而听说银行最近又出事了。
几个星期前,澳大利亚第二大银行——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 Banking Corp.)的首席执行官哈泽尔(Brian Hartzer)收拾桌子离职了,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这把交椅上平稳地度过了4年。而干了快8年的董事长马克斯特德(Lindsay Maxsted),也将迫于压力而卸任。
人生不在于飞多高多远,而在于是否能够平稳着陆。大家都是。
这两位高管的离职,都离不开一个令人乍舌的数字:2,300万。这是西太平洋银行被指控违反反洗钱法的笔数,你没有看错,2300后面,还有一个大写的“万”字,而且是“笔数”!就连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也说,他对相关指控感到“极度震惊”……
一周之前,这家有着严密控制体系的澳大利亚第二大银行,被指控2300万次违反反洗钱法,其中包括没有及时报告的合计金额约为75亿美元的国际转账活动,这些活动中的某些被怀疑用于为亚洲儿童剥削活动提供便利。“我们承认此前没有达到自身的以及监管的标准,我们决心直面所有事实并进行问责评估。”该行高层管理人员坦承。
作为应对措施,这家银行已经关闭了部分跨境资金转账服务,预计将增加约合5,400万美元的支出,把反金融犯罪的员工人数增加一倍,达到约750人。它还要提高黑名单筛查和跨行业数据共享的标准,并加大投资以尽到帮助减少金融犯罪的社会责任。最可悲的是,年底了,银行将扣留整个管理层及一般管理人员的全部或部分短期绩效浮动奖金……
澳大利亚的银行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银行,而这件事也只是最近一系列震动澳大利亚金融业案件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案例。
就在一年前,澳大利亚第一大银行澳洲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 CBA.AU, CBAUY)刚刚以7亿澳元外加诉讼费用,搞定了一个涉及超过53,800起洗钱违规行为的案件,当时支付的民事罚款创该国历史之最。这家银行原本可能面临超过1万亿澳元的罚款。
而细数世界知名跨国银行,在反洗钱被罚这件事情上,似乎都是难以独善其身。
2013年,因为被指控一些贩毒集团通过该银行账户进行洗钱活动,美国联邦法院最终裁定,作为惩戒,汇丰银行需缴纳约19亿美元的罚金,这成为了当时美国银行史上针对单个银行开出的最大规模罚金。
2014年,美联邦在长达数月的激烈谈判后,宣布对法国巴黎银行(BNP)提出刑事诉讼,指控这家法国最大的银行为苏丹和其他被美国列入黑名单的国家转移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BNP同意认罪并接受89亿美元的罚款,这一金额又创下罚款新纪录。美国联邦及州级政府部门甚至把BNP描绘为“最恶劣的违法者”……事实果真如此?
2018年,美国司法部等监管机构向德意志银行开出了高达140亿美元的天价罚单。原因是认为德意志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参与了违规金融活动,和伊朗发生交易,这是截止到当时美国对在美外国银行开出的史上最高罚单。
2019年4月,渣打银行同意向美国和英国当局支付总计11亿美元罚款,因为其进行非法金融交易,违反了对伊朗等国家的制裁规定。
……
类似的故事还在发生,看似合规天衣无缝的银行,原来也会踏进这样或者那样的坑。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叫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叫事故。
在全球透明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踩到雷区,而且搞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如何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做到合规合法避开雷区,不管对银行还是对公司来讲,都是一件比赚多少钱更重要的事。换句话说,装进口袋里的钱,不一定是你的,如果没有做到合理合规合法,被别人从口袋里拿走,也是稀松平常的事。
探寻一下更深层次的原因,举个例子。某家跨国银行因为洗钱被罚款,是因为收购了南美某国的另外一间银行机构,而被收购的这间银行,以前就存在违规洗钱的行为,被收购以后,收购方的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成落地,导致违规行为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制止,为后面的罚款埋下了祸根。归结原因,无非就是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尽职调查并没有充分展开,或者只是流于形式。
而综合上述所有被罚的案例,不难发现,大多数银行被罚款的情况,基本都出现在跨境交易阶段。为什么跨境交易会成为风险高发区?归根结底,还是不同的地域,在政治、法律、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一家金融机构凭借自身能力,难以在跨境业务进行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不熟悉和不了解境外实际情况,贸然开展业务,就像雨夜里走在一条不熟悉的道路上,没有人愿意违规踩坑,但是每一脚迈出去的时候,下一步到底是平坦还是泥坑,只有踏下去才能知道。中国有句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在这种依靠尝试去行进的思路之下,风险总有一天会来临。
对银行来说,合规经营是发展之本,但是,有些时候不是银行自身不想合规,而是面对未知领域,金融结构自身也很难判断是否有合规风险。那么,如何在跨境业务中避免风险?
对一家金融机构来讲,跨境业务分为很多类。比如跨境汇款、跨境融资,以及协助企业跨境并购等。
我们以跨境融资为例来分析。首先,相信国内的金融结构对于我们自己的外管政策和监管精神都已经相当熟悉,但这依然会有跨境风险产生。2016年,国内某银行欧洲分行,办理了一笔内保外贷业务,但是对于债务人(境外公司)的资金用途、还款来源、主体资格等具体的信息并没有严格审查,仅是凭借国内某家银行开立的保函,就对债务人提供了融资。
在融资到期时,债务人运营状况不佳导致不能正常还款。这时候,国内银行的欧洲分行凭借保函来找保函开立行索偿,但是由于融资背景违反外汇法规等原因,导致保函开立银行的履约行为受到限制,无法对外付款,最终由国内银行的欧洲分行作为借款人,承担了贷款逾期的风险。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跨境业务中对境外主体尽职调查不深入的案例之一。当然,银行在操作此类业务之中,也是有难处的,比如如何对境外主体做深入的尽职调查,往往是国内银行的短板。在境外如果有相应的分支机构还好,如果没有呢?开展业务就很难。此种情况下,银行是否可以考虑通过一些合格的三方跨境服务机构协助完成尽职调查,以避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
同样,在一些跨境交易过程中,由于对境外交易主体没有充分了解,或者对境内公司的海外架构没有做深入研究,金融机构也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掉入洗钱、制裁等的大坑,最终因小失大,因为一些不合规的交易而被罚款或者制裁。
一家对境外政治、法律、文化以及跨境架构都有深入了解的专业机构,其实可以作为银行开展跨境业务的有效补充。
而作为“精密仪器”的银行业尚且会时不时踩雷,对于一家有合规或者跨境专业知识不是那么体系化或者说严密的企业,对与纷繁复杂的跨境业务,又将面临哪些风险?细心的人已经发现,最近几年,悄无声息之中,全球税务透明化的大网,渐渐张开,愈发清晰,CRS、经济实质法案,一个个必须面对不可逾越的课题,如何搭建建构,如何保证合规,如何顺利跨境,如何让自己的钱安安稳稳放在自己口袋里?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跨境是个技术活,跨得好,海阔天空,跨不好,如履薄冰。平稳落地,才是硬道理。
【邀您聆听】新加坡出台支持企业开展高价值和实质性经济活动税惠政策
目录: 新加坡:就《集体投资计划守则》财报及报告编